您好,欢迎访问智慧养老官网!

全国咨询热线

0598-7912349

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对于养老难度加大

作者:点击:1580 发布时间:2020-03-18

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《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(2014年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2013年至2021年,中国将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,但老年人口将迅速增加,从2.58亿人增加到3.71亿人,平均每年增长1260万人,2024年老龄化水平达到20.3%,进入适度老龄化阶段。人口学家、《大国的空巢》一书的作者易富贤为《21世纪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的记者列出了一组数据——65岁及以上的全球老年人口比例从8.9%上升到20%的时间:日本27岁(1979-2006),发达60岁(1963-2023),美国72岁各州(1957-2029),在中国只有23年(2010-2033)。

如果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全局,在“刘易斯拐点”之前,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似乎是无限的,导致了长期的工资萧条。但在刘易斯拐点之后,中国的劳动力变得稀缺和昂贵。特别是由于计划生育的“人口缺口”效应,未来一对夫妇将面临四位老人的日常照料。他们将不堪重负,逃之夭夭,家庭养老模式岌岌可危。这必然形成一种持续的“机器人需求”:生产中劳动力的短缺让人们对工业机器人产生遐想,而养老中劳动力的短缺让人们想到养老机器人。日本虽然有“少子化、老龄化”的现象,但却没有中国计划生育带来的“人口差距”即“421”的家庭结构中子女较少的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,导致“代际供不应求”。事实上,御宅族古老饮食文化的兴起也反映了日本独特的家庭养老文化,“父母赡养子女,子女关爱父母”。但中国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孩子照顾父母。数据显示,2013年我国空巢老人规模已超过1亿人。2012年,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去独立的家庭,这一数字每年继续增加约7万个。易富贤认为,与其他老龄化、劳动力短缺的正常情况相比,计划生育带来的家庭结构突变,使问题更加棘手。”在欧洲和美国,照顾老年人仍然依靠年轻劳动力,甚至在美国,由于机构费用高昂,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模式。在“十一五”期间提出的“9073”(90%为家庭养老,7%为社区养老,3%为机构养老)养老模式中,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步下降。中国的家庭规模正在逐渐缩小,孩子的流动性在增加,传统的反哺家庭关系正在瓦解。彭希哲坦言,中国社会的变化,使过去的反哺家庭模式已经不复存在。这意味着,中国的养老机器人行业可能比日本承担更多的责任。


+86 0000 88888
  • 微信号:WX123456微信二维码